您好!欢迎访问西南财经大学资助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028-87081591

颂楷模之诗,凝华夏之光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5日 16:38    | 来源:    阅读:

颂楷模之诗,凝华夏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民族魂。”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昔日文人志士将历历山河、悠悠文脉积淀手笔端,传泽后世;先驱斗士为生民奔波呐喊,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时至今日,爱国依旧是时代最亮丽的底色,凝结着中华赤子一份赤诚肝胆和决然气魄。在科研攻坚前线,科学工作者们以拳拳爱国之心,创立人类之不朽事业,为民族振兴而前仆后继。

国之英者,时之楷模。在华夏诞生七十周年之际,国家授予屠呦呦、孙家栋、于敏等科学家共和国勋章的荣誉。授予共和国勋章,不仅是国家对这些时代先驱的极大赞同和褒奖,更是为了掀起全民见贤思齐的蔚然之风,掀起全民投身于建设国泰民安的浪潮。无论是“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热泪为思亲"的黄旭华老前辈,还是"青蒿一握,奉献一生"的屠呦呦,或是“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的孙家栋,“二十八载隐功名,一心为国铸核盾”的于敏,皆以其数十年生命,立国家亿万年根基,都是国之英雄,国之勋章,国之重魂。

从大国重器到平民百姓,从裘马清狂到白发苍苍,他们的人生是一首为国家大业献身的英雄交响曲,更是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壮丽画卷。从“两弹一星”到麦浪滚滚,从通信卫星直穿苍穹到青蒿光泽普照四方,正因为科学家们始终将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竭力奉献,不懈奋斗,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才更加安定有序,科技才更加蓬勃发展。

让我们走进三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孙家栋、屠呦呦与于敏的世界,了解他们青山为证,江河为凭的伟大成就,体味青丝白发,铁马冰河的爱国诤言,颂楷模之诗,凝华夏之光。


孙家栋:耄耋之年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你是否还记得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背后的那个人?或者你是否能想起2007 年我国第一颗登月卫星"嫦娥一号”被送上月球时背后默默流泪的那位老者?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他是国之栋梁。满天星斗璀璨,谱写他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他被称为中国“牧星人”,将其一生都献给了点级国家浩瀚星空的事业上,他就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一生的写照。

1950年的元宵节,原本打算去姐姐家的孙家栋没能抵挡住学校红烧肉的诱惑选择了就在学校,就在那天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了这样一个通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校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自愿报名并接受挑选。就这样,不满21岁的孙家栋填报了从军申请井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从此,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精神抖擞的军人,他与航天航空的缘分也由此展开了。

1958517日,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造卫星”的宏伟设想,在聂荣臻副总理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并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可在当时那个没有资料、经验、专家、技术缺乏的情况下,要想研制出属于自己的“上得去、听得见、看得着、抓得住”的卫星,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孙家栋丝毫不怕,带领技术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坚定、忘我,连热血都滚烫。

终于,1970年“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之后的五十余载里,一颗颗卫星在他的总设计和引领下陆续升空,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他心中存放着的永远是爱国的滚滚热血,依旧是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忆往昔峥嵘岁月,敢争先只争朝夕,孙家栋将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即使已是耄耋高龄,他仍然在为中国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并且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渴望和期待。如今,孙家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这样的老科学家令无数人深受感动,也激励着青年一代接过航天火炬、传承使命。


屠呦呦:青青蒿草,呦呦鹿鸣


她是我国第一位斩获诺贝尔奖项的本土科学家,也是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来自诗经中的短短四句,既为对她命运的昭示,也是对她品格的概括。她就是屠呦呦,青蒿一握,奉献一生,60多载以来锲而不舍的医疗研究,沉淀的不只是学识与研究成果,更是临危受命的魄力与钻研求真的信念,更是对中华文化用于传承,善于传承的精神。而就是这些宝贵的精神,在冥冥之中,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疟疾是一种长期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被称为没有国界的传染病。而就在疟疾频发的朝鲜战争期间,面对着这无解的病毒,眼前置放的只是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短缺的资金,稀缺的人手,与紧迫的时间,她用智慧和坚韧将这些难题一破解。

置眼于我们自身,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缺乏这样一种面对困难逆流而上的魄力呢?面对迟迟未能解出的难题,我们是否在略加思索后就放置一边,报以叹息与埋怨?面对一次考试的失利,我们是否便因此一蹶不振,否决了自己重新开始的可能?屠呦呦的这一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不应仅限于对科学的研究上,更应当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勇于尝试,开拓进取,不因为小困难而放弃探索的可能,不因小挫折而放弃对真理的探寻,这也是我们当今青年人应当拥有的品质。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搅取汁,尽服之。”这是在研究期问,屠呦呦整理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查阅了大量民间药方,最终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取得的珍贵成果。没有对传统中医学的扬弃继承,就不会有这一株青蒿的伟大发现,而也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致敬,才成就了青蒿素,成就了屠呦呦,拯救了万千深受病害的百姓。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不能缺少这样一种对传统文化扬弃继承的能力。问读古籍,与古人对话,在中华悠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寻觅一种渊博,寻找一种情怀,寻探一种当今稀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的意义,也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于敏:二十八载隐功名,一心为国铸核盾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这句词来自岳飞的《满江红 登鹤楼有感》。彼时,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看着中原烽烟四起。想问士兵们在何处,只见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沾满刀刃,问人民在何处,只见他们在战乱中离散,葬身溪谷。

八百年后,日本侵略者也在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一位年仅12岁的儿童差点在炮火中丧生。年幼的他,切身体会到先辈岳飞那种深沉的亡国心绪,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荡平倭寇,重振山河”的火种。他就是我国核物理学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从战争的阴霾中侥幸逃脱的他,生命的外衣便因此染上了一层鲜血,那是从无数先烈与爱国人士身上流下的。他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意志中摸索,在日日夜夜的努力与探寻中,他人生的理想主动上升为了爱国自觉,誓将生命的深泉涌流于家国命脉之浩荡前途。

于是,他付诸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矢志不渝,永怀满腔热情,倾注于我国氢弹制造事业。那是无数个春秋的夜以继日、寒冬继暑。在荒凉的罗布泊,科研工作者们白手起家,用勤勉弥补薄弱的基础,国难当头,用争分夺秒总现护国的承诺。从受命那刻起,于敏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只笔,一把尺,日夜攻坚,突破难关,在离家千里的苦寒之地,“将一生献宏谋28载光阴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立志报国的热忱和雄心。这蘑菇云底下的盖世英雄,在俯首沉默间千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若没有他废寝忘食的研究计算,若没有他衷心不悔的坚定信念,若没有他隐姓埋名的默默付出,中国的发展历程或许未能如此顺畅。


28年隐姓埋名,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以我们现在的年龄来计算,或许是大学毕业后再过上六年,那时的我们差不多已逾而立之年。而对于于敏来说,28年,是祖国核武器发明的开端,没有这28年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中国第一枚氢弹核弹的成功发射,不会有祖祖辈辈人幸福安康的生活。他虽获得了两弹一星的英雄称号,功名于他而言却如浮云。而今之青少年,包括我自己,都无法做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渴望拥有太多,时常被名誉与焦虑裹挟,无处藏身。我们应余敏为楷模,学会在暗处默默付出,慢慢地学会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在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中实现人生价值,

犹记罗布泊上空,他的心血同千千万万中国人为中华奋斗的心一同升上了高空九万里,绽放出最美丽的国花,歌领着20多年来的心华——

是的,于敏,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一个人的名宇,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的微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他将青春活成了奋斗的姿态,将人生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同频共振,相偎相依,活成了自己理想的模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这样一个人,重生成了春蚕,燃烧做了蜡炬,以已生命光辉与鲸落十五年,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值得交付的事业,补益山河,增辉日月。一支笔,一把尺,一张纸,承载着中国科技的希望;一盏灯,一轮月,一点光,是中国科学家奋斗的模样。他用一生诠释了对祖国的奉献,用淡泊名利之心,做中国之脊梁。


后记:铭记国之楷模,青年筑梦兴邦


且望云飘远岫,时代风声渐飒级而起,吾侪当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胸怀天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担当,更是世界对我们即将砥柱中流的期许。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先生的话至今仍震耳欲聋,给予吾辈青年以深刻启示。我们身处时代洪流的中心,是华夏未来的重要枢纽,如能承蒙国之志,赤灼国之情,以国之勋章为榜样楷模,愿以余年献母国,敢叫日月换新天,九州华夏便可鲲鹏展翅,长虹贵日,冲破束缚的牢笼,翱翔于碧空万里,长啸于世界之林!

浩浩长江,三春未老;灿灿古国,紫气东来。赤诚的家国怀,让吾辈少年拥有奋力奔跑在时代前沿的成长养分,亦是祖国能够一次又一次穿梭在风雨如晦的世界舞台上精神动力。

让我们同数十亿国民一起接过先人传下来的接力棒,回望千载国风,观今亿维国魂,在苍穹下的红旗中宣誓:吾辈少年,定承国志,炽灼国魂,护国安康!


—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21级经管国际化创新实验班 邱思语